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电力系统的不断扩展,储能技术正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作为一种能够存储和释放能量的技术,它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将电能储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将电能释放出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在解决电力供需矛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我国加速推进新型储能技术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各地加快推进储能项目的落地,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
这两天,在宁夏中宁县,国内首套百兆瓦级人工地下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设全面启动。项目在地下150米深处挖掘出一个环形储气库,利用富余的电能驱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至高压状态,储存到储气系统中。项目设计总储气方量10万立方米,容积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
大唐中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总指挥 薛建华:项目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地质条件的压缩空气储能人工地下储气库成套技术体系,攻克了选址受限、成本高昂、效率偏低等问题。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188亿千瓦时,可满足近10万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项目二、三期工程正加紧建设,项目包括170万千瓦风电、30万千瓦光伏、4座220千伏储能升压站配置储能。
随着新型储能产业蓬勃发展,各地纷纷加大布局。广东日前成立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推动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山东今年将新增12个新型储能项目,进一步推动储能领域发展;江苏计划到2027年,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到500万千瓦。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投运项目数量达850个,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达20吉瓦(注:1吉瓦=10亿瓦),其中,2022年装机量为13.1吉瓦,今年上半年装机量为6.9吉瓦。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 杨旭东:下一步,推动新型储能产品、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推动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闻链接:什么是新型储能技术?
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风电、光伏行业的发电不稳定、间歇性的问题,需要储能设备的调峰、调频能力来解决,那么,什么是新型储能呢?
储能指的是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类似于一个大型“充电宝”。
当前储能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储能,一类是化学储能。物理储能主要是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蓄冷蓄热和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锂电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超级电容等等。新型储能项目是除抽水蓄能外的储能项目。
储能系统相当于“蓄水池”,不仅可以解决新能源发电带来的电力系统不稳定问题,还能有效地提高新能源发电的电能利用和供需平衡。
国家能源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4.5%、压缩空气储能2.0%、液流电池储能1.6%、铅酸(炭)电池储能1.7%、其他技术路线0.2%,飞轮、重力、钠离子等多种储能技术也已进入工程化示范阶段。
新型储能相关标准
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业内人士表示,新型储能作为新兴事物,虽然在政策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新型储能项目面临电价政策不完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已建成储能设施充放电成本较高、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 陈海生:储能技术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主要是把规模体系做大,寿命进一步增加,还有要把成本降下来。形成体现储能价值的稳定价格机制,有利于储能的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
专家表示,当前储能路线多、应用场景广,部分新型储能项目在落地使用过程中,存在技术成熟度不高、系统和运营成本较高、市场参与度低等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 陈海生:关于储能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我们市场和企业还有科研机构共同努力,来共同推动标准化的工作。
国家能源局与相关部门目前已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出台的国家层面首份指导新能源基地配置储能规模的规划技术文件《新能源基地跨省区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加速推进储能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